京劇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將京劇作為藝術教育的重點,能夠以京劇所凝聚的文化精粹,培育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鑒賞能力和文明素養(yǎng),磨煉人的意志品質,提振精氣神。北京市海淀區(qū)西頤小學將京劇引入校園,形成了“京劇—文化—課程”緊密結合的良性循環(huán),在以課程改革促文化傳承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有利于在學生成長和教師發(fā)展過程中,多積累一份人文底蘊,多浸染一份儒雅之風,進而有效提升師生綜合素質,促進學校的藝術教育建設與發(fā)展。
以制度建設為引領,夯實藝術教育發(fā)展基礎
將京劇項目有機延展到校本課程體系的關鍵,是要以合適的制度建設保障藝術教育實踐有序推進。學校2004年將京劇引入校園,始終堅持“以京劇教育為載體,拓展教育內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引領學校特色發(fā)展”的辦學方向,制定了《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構建了四級管理體系,為藝術教育工作的有序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建立四級管理制度,服務京劇特色發(fā)展。學校從校長、藝術主管、學校音樂教師、外聘專家四個層級,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及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在參與、腳踏實地、發(fā)展提高、真抓實干、齊心協(xié)力的工作作風。將探索“京劇特色引領教育教學全面發(fā)展”的實踐模式作為學校教育發(fā)展的重點,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和各種京劇實踐活動,讓學生走近京劇、了解京劇、喜歡京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建立層層動員、層層推進、層層落實的發(fā)展機制。學校把京劇團活動作為中心工作之一,除了加強對工作的指導和宏觀管理外,還定期召開全校教職工集體研討會和家長會,采取層層動員、層層推進、層層落實的方法,使每一位教職工以及每一位學生家長都能充分認識到藝術教育對學生成長、發(fā)展起到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及時總結亮點和成功之處,并針對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問題進行商討,及時補充、完善、落實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學校始終堅持以發(fā)展的思路來解決前進中的矛盾,用動態(tài)的眼光審視每一次活動,把握活動的主流趨勢,通過每學年京劇團的活動工作總結,及時發(fā)現(xiàn)亮點和成功之處,反思問題和失誤之處,為以后更好地開展藝術教育積累寶貴經驗。
以“金帆京劇團”為示范,推進藝術教育有效落實。學校京劇團在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首批認定為“金帆京劇藝術團”,2010年、2014年、2017年、2020年,被認定為北京市學生“金帆藝術團”。學?!敖鸱﹦F”有健全的管理機構,由專人負責劇團的日常管理,并探索構建科學、系統(tǒng)、可操作的藝術教育評價體系。學校建有4個京劇排練廳,每年都會投入資金用于添置服裝、道具,聘任專業(yè)教師。每學期進行“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梅花獎”等稱號的評選,以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發(fā)展特長。通過《京劇團學生成長手冊》對京劇團學生的學習、訓練進行引導、跟蹤與測評。
以“三進”為抓手,深化京劇藝術教育
在小學階段,藝術教育重在普及教育、分層培養(yǎng)和保持教育可持續(xù)性。為此,學校探索出了進課堂、進社團、進教材的“三進”教育策略,以及課堂與社團相結合、藝術與德育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課內外聯(lián)動機制。
推進京劇藝術進課堂。針對小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特點,學校制定了《京劇校本課程綱要》,編寫了相關校本教材,推進京劇教育在課堂的普及;在京劇教學中,通過講、畫、唱、演、做等手段和方法,分解并降低知識難度,激發(fā)學生興趣。在三至六年級,每周開設一節(jié)京劇校本課,利用第一課堂,普及京劇基本常識、簡單唱段;借助第二課堂,面向部分學生進行表演訓練,對第一課堂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鞏固與深化。
在美術類課程中,通過大量的化妝、服裝、臉譜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區(qū)分京劇行當的人物特點。特別是在京劇臉譜藝術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設色的五彩繽紛、構圖的千姿百態(tài)、細膩的線條、勾揉抹的手法,以及性格鮮明、神態(tài)各異的藝術形象,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臉譜,講述寓意,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情趣。在語文課程中,學生通過欣賞京劇唱詞,走近智勇雙全的歷史人物,知曉忠誠孝義的歷史典故。在音樂類課程中,引導學生聆聽經典的唱段,欣賞名家表演,學習數板、念白,鼓勵學生開口演唱,進行片段演繹,強化合作意識,建立表演自信。
推進京劇藝術進社團。在普及京劇過程中,學校有計劃有目標地發(fā)現(xiàn)京劇表演人才,通過選拔、考核等流程選拔學生進入學校“金帆京劇團”。同時,聘請專業(yè)教師,因材施教,進行分層培養(yǎng),有的放矢地進行唱、念、做、打全套功夫訓練。
目前,學校京劇團分為武生、老生、花臉、丑、青衣、武旦、花旦,老旦8組,每周訓練4次,每次2小時,執(zhí)行嚴格的考勤制度。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給學生提供上臺表演機會,讓學生展示自我,鍛煉膽量,增強信心。學校還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大膽創(chuàng)新,自創(chuàng)自編自導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紅軍不怕遠征難》《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學生喜愛的京劇節(jié)目。
推進京劇藝術進教材。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學校先后編寫了4套校本教材,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有《京劇》《走進京劇大觀園》,在推動藝術教育持續(xù)性發(fā)展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京劇》教材一套三冊,共30萬字,整套教材以京劇知識的普及為主,既可用于校本課程的教學,也可作為學生的知識讀本。《走進京劇大觀園》約10萬字,趣味性強,從劇目入手,通過欣賞劇目了解京劇知識,普及京劇故事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通過“三結合”,建立課內外聯(lián)動機制。一是課堂與社團結合。學校在通過課堂普及京劇基本常識、簡單唱段的基礎上,利用社團活動對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專業(yè)提升,深化課堂所學,讓課堂與社團有機融合。二是藝術與德育結合。學校每年組織京劇團專場匯報演出、藝術節(jié)活動,讓學生通過觀摩、體驗了解京劇文化。組織學生去陜西西安、安徽黃山與當地學生開展聯(lián)學活動,走進民族藝術博物館、當地戲曲特色學校,建立手拉手學校,發(fā)揮“金帆京劇團”的輻射、引領作用,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接受藝術的熏陶,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做到藝術與德育有機融合。三是學校與社會結合。學校與湖廣會館、梅蘭芳大劇院、北京戲曲博物館、中央電視臺等建立合作關系,定期到這些單位參加活動,為學有所長的學生搭建展示舞臺,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審美情趣;每年還開展“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使學校與社會有機融合。
以提升內涵為落點,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學校把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作為德育與藝術教育工作的重點,以京劇特色為切入口,打造課內外一體化平臺,不斷豐富教育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入手,促進藝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一方面,任課教師認真學習落實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更新教育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與成功的樂趣,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要。另一方面,學校對教師進行民族非遺培訓,提高教師對非遺的認識,通過非遺公開課促進以“京劇”為主的非遺課程與多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從而為傳統(tǒng)文化課程體系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從感悟文化傳承精神入手,探索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新途徑。一是以故事會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京劇相關的傳承故事,尋找與學校文化相通之處。二是從第四套京劇教材的京劇故事導入,通過名段賞析、戲詞解讀、藝術流派、名家名角、梨園百科、研學探究等板塊,開展講故事活動,讓學生了解京劇的文化內涵,體會京劇文化與學校文化的共通之處,加深學生對學校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三是通過傳承人為京劇社團學生講述“京劇”傳承故事,讓學生體會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大膽創(chuàng)新的“工匠精神”,樹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多彩的京劇元素增強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京劇”特色,強調京劇的教育意義。校園文化是暗示性的情感教育課程,學校大力開發(fā)了學校的樓道文化,通過走廊、大廳、樓層的文化建設,增強環(huán)境的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加強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設計了京劇墻、京劇畫廊、京劇小舞臺、京劇櫥窗,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促進了師生的互動,樹立了學校的新形象。各班還定期以京劇為主題出墻報、展板,引導學生在資料的收集、遴選與整理中了解京劇。同時,向學生征集與京劇文化相關的各班班牌創(chuàng)意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學生作品豐富校園生活,增強校園傳統(tǒng)文化底蘊。
以豐富的文化實踐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一方面,以展覽、展演的形式展現(xiàn)學校文化特色。學校定期開展京劇知識講座、競賽和京劇啟蒙閱讀、京劇人物繪畫比賽,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重、自強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組織豐富的排練與實戰(zhàn),通過創(chuàng)編校園兒童劇目、展示京劇團學生優(yōu)秀作品等方式,引導學生尊重認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堅定文化自信。以學校藝術節(jié)、走進社區(qū)活動,以及校際、省際、國際交流等各類文藝活動為平臺,通過聽、賞、唱、演、論等各種形式,激發(fā)學生對京劇文化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大大小小的演出與活動,不僅向社會展示了西頤學生的風采,還體現(xiàn)了學校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給更多的學生搭建了展示的舞臺,真正使“將京劇融入素質教育”這一主題由探索邁向了普及。
京劇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有方法、有策略地將京劇項目有機延展到課程體系建設中,加強京劇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有利于探索以京劇為載體的藝術教育途徑,豐富教育供給,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作者劉麗君,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西頤小學)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olnowa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