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政治智慧·精神譜系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摘星攬月,是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追求。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近20年的探索,38萬公里的追尋,上千家單位、幾萬名科技工作者用心血和智慧實現了探月征程上的一次次突破、一步步跨越,凝結出“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在探月精神的引領下,中國航天人踏夢而行,步伐堅定,為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夢想奮勇前進。
“繞”月,這是中國航天人叩問蒼穹的關鍵一步。“嫦娥之父”葉培建的父親是一名老戰(zhàn)士。高中畢業(yè)時,葉培建本想選外交專業(yè),而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父親對他說,抗美援朝時,我們的部隊吃過美國飛機的苦頭,國家工業(yè)非常落后,希望他能夠學理工科報效祖國。在父親的影響下,葉培建考取了浙江大學無線電系,此后于1980年赴瑞士留學并獲得博士學位。留學時,有同學勸他,國外的科研條件好,不要回國了。但葉培建有著堅定的認知:愛自己的國家是不講條件的。甫一學成,葉培建就回國了,他說:“我回來要建設,要為國家出點兒力,我從來沒有思想斗爭過?!?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批準立項,葉培建擔任嫦娥一號衛(wèi)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究團隊,面對技術封鎖,從零開始,自主研發(fā)我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wèi)星。他曾回憶道:“當時方方面面都不足,缺乏元器件、沒有任何地面的試驗條件……甚至連怎么飛到月亮都不知道?!泵鎸@些數不勝數的難題,葉培建和他的團隊從不退縮。在近4年的時間里,嫦娥一號研制團隊攻克了多項核心技術難題。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萬眾矚目中發(fā)射升空,并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作為探月先鋒,嫦娥一號送來的禮物沒有讓人失望。曾經,我國中小學教材中涉及月球、月表的插圖,都基于美國探月拍攝的圖像。自嫦娥一號獲取了我國首幅月面圖像和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體影像圖、高程圖、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圖等重要圖像資料后,我國中小學教材很快換上了嫦娥一號拍攝的圖像。每每想到這里,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院士總是忍不住感嘆:“終于可以用咱們自己的圖了!雖然我們晚,但終歸是有了?!?/P>
“落”月,這是中國航天人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一步。孫澤洲是一名標準的“航二代”,從小在航空大院里長大。父母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1992年,孫澤洲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工作。2008年,年僅38歲的孫澤洲被任命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他也成為當時航天系統最年輕的總設計師?!版隙鹑柸蝿找鬀Q定了總體優(yōu)化設計難,推進系統研制難,著陸器的制導、導航與控制難,著陸緩沖分系統研制難,熱控分系統研制難,巡視器移動難,巡視器自主導航控制與遙操作難……”孫澤洲口中的這一連串“難”,體現的正是探月工程的復雜程度之高、技術跨度之大。設計過程中,孫澤洲帶領團隊進行了上千次桌面聯試、上萬次數學仿真,最終突破了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首次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2016年,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和嫦娥四號探測器任務分別正式立項,孫澤洲被任命為兩大探測器的“雙料”總設計師,一面飛“月球”,一面奔“火星”。孫澤洲說道:“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對于我們來說是‘月球已近、火星尚遠’。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則是‘火星已近、夢想尚遠’。未來,我們將繼續(xù)向浩瀚宇宙進發(fā),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P>
帶“回”月球樣品,這是中國航天人披荊斬棘、奮勇爭先的一步。2019年12月27日,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fā)射成功。在指揮大廳,電視臺的鏡頭無意中掃到孫振蓮的畫面,這個“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小姐姐”在全網刷屏。2004年,孫振蓮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學的是地面武器機動工程專業(yè)。碩士即將畢業(yè)時,航天集團到學校宣講,一句“我們已經錯過了大海,不能再錯過太空”,聽得她心潮澎湃,就這樣,她找到了實現夢想的途徑。2012年,她加入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地面發(fā)射系統型號隊伍。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澳翘煳?guī)е鴦偝錾?2天的孩子來到了海南發(fā)射場,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我們準備接過長征火箭家族的接力棒?!彼貞浾f。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fā)射失利。孫振蓮回憶道,“那天晚上我們從測試大廳回來直接就去了會議室,食堂給我們準備了加班餐,但300多個人都吃不下去飯”。中國航天的發(fā)展不僅僅是從勝利走向勝利,更多的是從挫折中奮起。在航天人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了908天后,長征五號火箭不僅復飛成功,而且在2020年11月24日順利將嫦娥五號送入預定軌道。而后,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帶回1731克月壤?!疤剿饔罒o止境,我們必須牢記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將自主和創(chuàng)新作為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孫振蓮說。
偉大事業(yè)成于實干。中國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在探月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向更深更遠的太空邁進。
(作者單位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2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olnowa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