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存量改革開始取代過去的增量改革,并從以規(guī)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fā)展,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結構的內涵式發(fā)展。面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tǒng)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睒嫿▋?yōu)質的高等教育質量文化作為集“剛性”制度保障和“柔性”價值約束于一體的質量保障手段,是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改進和提升的生命土壤,更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的題中之義。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首次將“質量文化”列為審核指標,高等教育質量文化逐步成為指導高校進行質量建設的重要依據。當前,進一步推動優(yōu)質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形成,可以從以下四條路徑著手。
由“管理過度”回歸“育人本位”
當前,一些高校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并激勵師生員工,引入了基于結果導向的評價制度。該制度在以效率、競爭、績效為核心的價值導向指引下,通過剛性的制度手段對師生的行為施加約束。盡管這種基于結果的評價制度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但實踐領域用升學、論文、“帽子”、分數等客觀數據來衡量教育價值的方式使得教育教學實踐過于偏重指標本身,忽視了人的全面發(fā)展以及這些指標實現過程中的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結果,阻礙了育人功能的有效發(fā)揮。
高校辦學要樹立“育人至上”的教育觀,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積極擺脫“短視化”思維,關注人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綜合素質,為人的長遠發(fā)展和持續(xù)性發(fā)展做好準備。還要樹立“以愛育人”的人才培養(yǎng)觀和教育教學管理觀,在剛性制度保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柔性化的人文關懷,關注師生的生活需要、個性需求和心理健康,帶著感情、溫度和誠意耐心回應師生的急難愁盼,為師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條件和積極的文化氛圍。
從“外源后發(fā)”轉向“內生主動”
當前,部分高校推動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通常是由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帶動和催生的。這種“外源”驅動下的“被動發(fā)展”所產生的后果是,少數高校缺乏質量發(fā)展的主體意識,而主動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才是高等教育質量長遠進步最基礎、深沉和持久的動力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聚焦高質量的內涵式發(fā)展階段。全面激發(fā)和釋放高校辦學活力與內生動力,是未來一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高校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在質量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樹立“我要發(fā)展”的質量自覺意識,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推動質量動機需求從“外源后發(fā)”向“內生主動”轉變。高校內部也要以信任為基礎開展質量合作,通過平等的溝通對話不斷強化師生員工的質量共同體意識,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所承擔的質量責任,最大限度地提升質量自覺和參與質量文化建設。
用“中國特色”超越“西方至上”
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模仿、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與做法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就如同在質量保障初期,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概念、理論、模式、方法和技術與國際潮流接軌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將西方的質量標準和要求奉為圭臬。一方面,西方的質量評價標準與我國的國情并非完全適配,無法體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和特色。另一方面,西方的質量標準和要求隱含著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訴求。因此,不能為了“與國際接軌”而刻意用“西方眼光”來考量我們自身的發(fā)展道路和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正從高等教育大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文化體系是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保障。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足我國高等教育的任務使命,緊密對接社會需求、科技前沿和產業(yè)發(fā)展,探索構建富有時代特征、體現世界水平、彰顯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同時,還要培養(yǎng)各教育主體對我國高等教育百年本土實踐的文化自覺、自信和認同,深入挖掘其中的積極內涵和價值,加快構建中國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傳播的話語和敘事體系,向世界展示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發(fā)展的良好風貌,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提供中國經驗,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由“高度同質”走向“個性多樣”
個性化、多樣化是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特征。然而當前,因辦學定位不清晰,加之受到單一教育評價導向和“層級觀念”的影響,少數不同層次、科類性質、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高校,在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組織結構、專業(yè)設置、人才培養(yǎng)、文化建設等方面出現了趨同的傾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特色質量文化建設。
高校要把準自身辦學定位和發(fā)展方向,緊密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結合學校發(fā)展歷史和實際,通過差異化發(fā)展,確立自己的特色和比較優(yōu)勢。有關部門則要不斷推進高校分類評價改革,進一步明確和細化高校分類標準,構建多樣化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引導高校科學定位、錯位競爭、特色辦學和多樣化發(fā)展。
?。ㄗ髡呷蝿俸橄蒂F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貴州省教育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貴州省特色教育強省戰(zhàn)略研究團隊負責人,張兆惠系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09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solnowat.com All Rights Reserved.